书迷读 www.shumidu.com,最快更新唐朝最佳闲王最新章节!
战略选对了,战术却选错了,最终终究是会出现问题的。
现在问题已经出现了,不过好在出现的时机很好,出现的时间很早。
一切还有挽救的机会。
而更加庆幸的是,儒门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,勇敢的站了出来。
于志宁的一番话,算是承认了儒门之前的一些失败,同样的,也给了李元吉一个台阶。
所有人都很清楚,皇帝是神,皇帝是不会犯错的,就算真的犯了错,也必须要有人站出来背这个锅。
而在此之前,李元吉已经站了出来,替天下苍生背了一口黑锅。
作为神一般的存在,李元吉都能放下身段去下罪己诏,那么儒门还有什么还高傲的?
难道他们真的就比皇帝还要重要吗?
这世间就算没有儒门,只要皇帝发现了问题,最终还是会解决这个问题的,就算不需要儒门出面帮助,他们也可以解决。
导致这一问题的发生,其根本原因在于,皇帝的态度,导致了下面的官员对儒术全面弃用。
一但皇帝认识到了这个问题,就可以下令让下面的官员适当的注意下这方面。
对于皇帝来说,人才是不存在问题的,大唐所有的官员,对于这方面都有些心得,这也是儒家这些年来的功绩。
就算有些官员不是儒家培养出来的,可这么多年的时间,在这个大染缸里,也被熏陶上了一些儒家的气息。
皇帝只需要一句话,便可以彻底解开官员身上的束缚,那么在通过几年的时间,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也就解决了。
但是对于儒家来说却不是这样,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有没有他们都会最终被解决,所以才会让他们感觉到急切的压迫感。
错失了这个机会,接下来他们还会有这么好的机会吗?
要想让儒家恢复到以往的繁荣盛况,现在来看是不可能了,而儒家唯一的出路,就是摆正自己的姿态,将自已放在与其他百家相同的位置,在各自的领域里去发挥自己的才能,从而再一次的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。
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?儒家的错,错在于未能在合适的时间,摆正自己的位置,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但这并不能全盘否认儒家对民族的贡献,数百年来,稳定便是功,说说你的想法吧!”李元吉点了点头。
人家给了台阶,自己不能不下,况且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。
虽说也可以解决,但问题在于,自己比较喜欢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做。
儒家在这方面显然是专业的,几百年的时间,让他们这一手早就练的炉火纯青,而儒家若是将所有心思全部用于此处的话,必然会事半功倍。
不要忘了,华夏老祖宗们总结出来的经验,可是思想统治永远高于其他统治手段的。
而仅靠武力统治,秦?元?到了清朝,算是总结了这个教训,他们也引入了儒家思想,但却做了一些变动。
当然,明朝是最悲剧的,他们死于儒家思想,但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,并不能单一的去指责某一方。
“首先,要改变的当是思想,草民觉得……”吧嗒吧嗒,于志宁说了一大通关于接下来的安排。
可以看得出,在这件事情上,于志宁是下过功夫的。
思想,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控制的东西,但儒家这一手却玩的很好。
这更是充分的说明了一个原因,儒家的脑袋很灵活。
是的,很灵活,但灵活不代表可以活用,或者说,既得利益集团,不允许他们这么做。
千百年来,封建帝国对于治理百姓的信条就是愚民政策。
虽然这一说法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才提出来的,但实际上,有史以来,所执行的都是这一政策。
因为所有的权贵阶级,都属于既得利益集团,在当官之前,所有人都想打破这种垄断制度,但在当官之后,所有人都在维护这种垄断制度。
清朝倒了,民国起了,民智开了,可大多数时候,他们用的还是愚民政策那一套。
民国倒了,新华夏起来了,可是在前面的几十年,难道用的不也是这个政策吗?随着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,思维能力的进化,老旧的愚民政策已经不合适了,所以又出了一个新的办法。
当然,这个办法谁也找不出来毛病,因为人民必须要爱国,至少,不能去坏国。
于志宁的这个思路,整体上是没有问题的。
可以看的出他已经认识到了问题,也下定决心要改变,扎根基层,深入的去进行思想工作的开展,在高层方面,他们不再想着要用儒家的理念去治国。
这一点很好,很不错,可问题在于,于志宁给出的办法,依旧是愚民政策。
“这个办法暂时可用,但在将来,民智必开,若儒家不求进取,势必会再次被淘汰掉。”李元吉微微摇了摇头,继续道:“朕不想让民族的文化丢掉,但也不能死守旧的,而不去寻求新的。就像是耕种一样,袁让犁出来了,旧的直犁就必然会被淘汰。”
于志宁和孔颖达陷入了沉思。
李元吉可是给他们出了个不小的难题。
对于控制普通人的思想,儒家的办法很有效,但让他们去控制一些文人的思想,除非这些文人一开始就是接受了他们的教育,被他们洗过脑的。
就拿现在来说,十个四大书院中的学生交给儒家去洗脑,他们能成功一个就算不错的了。
接受了更先进知识灌溉的书生,他们的思想本就有了进一步的升华,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目标与主见,除非是遇到重大变故,不然成功的概率几乎可以不提。
可是现在,李元吉却给他们提出了这个要求,这让他们怎么办?
儒家为什么能强大?因为一家独大,因为天下文人,都是接受了他们的教育,他们的理念的,所以上层官员,根本不用他们去洗脑,自然而然的,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,就会站在他们这一边。
可是现在,环境不同了,对他们的要求也就更高了。
“草民会想办法去改变这些的,不管有多难!”于志宁咬牙答应着。
难度自然有,可若是不去做,不去答应,那么现在他们就会被淘汰。
压力,自然而然的再一次回到了他们身上,而且,这也让于志宁更加觉得,皇帝这是有意再给他们加担子,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这些方面,而无力去顾及其他的东西。
从另一个层面讲,这是对儒家有利的,至少他们的生存环境会好一些。
不利的是,他们的生存空间会被压缩。
可是,不管怎样,至少结果不会比现在更坏,不是吗?
“有这个动力就好,这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,或许十年,或许二十年,也许需要更久,解决当下,朕会给你们时间的。”李元吉点了点头。
这个时候,他的心中也有了一些想法。
当然,这是参考了后世的制度的,例如在军中设置政委指导员什么的来负责官兵的思想工作。
这个职位看似鸡肋,而且也没有带兵的实权,但如果一支部队被打造成思想过硬的军队,那还是很恐怖的。
而政委最大的好处在于,可以随时掌握全军的思想问题,打了败仗的时候,他会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官兵从败仗中解脱出来,打了胜仗的时候,会立即给他们降温,让他们保持平常心,从而避免骄兵必败的局面,而平常的时候,又会时刻的警示他们,磨练自身。
对于讲究人性化的制度来说,政委这个角色是不可能存在的,因为一定程度上,他是要求将士们以放弃生命而完成任务的,这在他们那里,是要上法庭的。
但是这一制度在唐朝,在华夏却并不适用,两者制度不同,人性化,哪里都要讲,但在大局面前,任何人都要服从。
而华夏对于此事的看法则很简单了,也很有原则,不做无谓的牺牲,仅仅一句话,便诠释了这个问题。
如果都不讲牺牲的话,难道就像法国那样?一看打不过,好家伙,武器一扔,把自己打扮的干干净净的,然后排队走出去,体面的投降?
不过,这个事还是等于志宁他们做出了成绩之后再去讨论,现在说这个,还为时过早。
“陛下,草民希望,必要的时候,可以更改书院关于儒学的课程,中庸其实并不适合!”于志宁试探着提了句。
中庸很好,但放在这个地方,只会坏事,只会不利于他们工作的展开,而不改中庸,他们的工作就无法完成。
而在儒家学术中,中庸也不是一般的学生能够接触的。
因为一旦中庸被学透,这个学生将会成为极难控制的人,说白了,学透中庸,也就意味着练就了一身的本领。
就算提前要学,也是从中挑选一部分出来让他们学习,而不是现在这样,直接一本书发给你,随便去学。
“如有必要,朕会考虑的。”李元吉点了点头,没有拒绝,也没有同意,继续道:“朕命你为礼部侍郎,专攻此事,孔师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