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六十一章 行政班底 (3000)

我怎么可能是曹贼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书迷读 www.shumidu.com,最快更新重生北魏末年最新章节!

    新近受封兰陵王,住在宫城的高孝瓘,今日追随父亲以及一众叔父、兄弟出洛阳,往邙山祭告祖父高欢。

    喝水还不忘挖井人,高澄开创大齐王朝,这样的大事,总要知会贺六浑一声。

    行至庙庭,禁军们先行涌入,检查是否有刺客藏身,刚篡国,谁知道有没有遗老跟宗族过不去,要拉着他们一起为元魏殉葬。

    高澄搬进宫城后,便以亲信都侍卫一千人,以及挑选京畿军中曾随高澄久驻洛阳的忠卒四千人,共五千将士组成宫城卫戍部队,由升任领军将军的王士良、接替其护军将军一职的原亲信都督尧师分别统率。

    尧师依旧领一千原亲信都侍卫,负责高澄出行的护卫工作,王士良领忠卒四千主要防卫宫城。

    至于原有的禁军,一朝天子一朝臣,换了天子,作为天子亲军的禁军部队自然要跟着换,高澄从中挑选精壮,填补京畿军中四千人的空缺,其余数千人则尽数转为州郡兵。

    由尧雄之子,承袭其父城平郡公的尧师亲至带队,细致检查高欢庙庭各处后,高澄才带了诸子、诸弟入内祭告亡父。

    尧雄此番并未被追封王爵,其实无论生前公爵还是功绩这两点他都能满足,唯独信都建义这一条,他与侯渊都是在广阿之战后据州归附,算不得建义元从。

    虽然无论尧雄是否封王,尧师都只能是公爵爵位,但这份体面毕竟是不同的,高澄也好生安抚了尧师,待南征功成,自会放开信都建义的身份限制,届时定然为尧雄追授王爵。

    这也是高澄安抚许多将领的话语。

    高孝瓘跟随父亲走进祖父庙庭,七岁的他并非第一次来到这里,天子七庙,诸侯五庙,祖父的庙庭在他去世后不久便已经修建好了,在当时看来,甚至超了规格,却也无人计较,毕竟都知道父亲篡位是早晚的事。

    只不过这一次,庙庭中多了许多配享灵位,都是为高家创业立下功勋之人。

    舅祖父娄昭、姨祖父段荣自不必说,姑祖父尉景则是全凭与祖父的亲密关系进的,除此之外,还有三年前病逝的原侍中李元忠、封隆之。

    二人,尤其是李元忠,作为游说高欢东出建义的河北第一人,未得王爵都是因爵位过低导致,高氏主政后,一次李元忠患病,高欢亲自照料,在病后也只是为李元忠升爵为晋阳县伯,食邑五百户。

    凭李元忠一个文官身份,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几年间跳过县侯、郡侯、县公三等爵位。

    封隆之在高欢东出前,被高乾扶持,名义上作为冀州刺史,倒是在建义后得了公爵,但与尉景一般,以勋劳不足,而被刷了下来,安德郡公的爵位交由其子兵部尚书封子绘承袭。

    高澄勉励封子绘,用心筹备南征所需的兵械,随军参赞,其父虽不被封王,但他自己却可以凭南征之功升爵。

    这也是最近这段时间,废寝忘食,几乎住进了兵部的原因。

    随着高澄登临帝位,他原本的许多官职尽数卸下,如前文提到的领军将军便有王士良继任。

    三省六部的台阁高官们也多少有了调动。

    尚书省依旧由阳夏郡王高隆之总领庶政,担任尚书令,尚书左仆射由户部尚书崔季舒兼任,负责户、工、兵三部,而尚书右仆射由吏部尚书崔暹兼任,负责吏、礼、刑三部。

    尚书左丞宋游道辅左尚书令高隆之,总领纲纪,尚书右丞由黄门侍郎崔昂调任,辅左左仆射崔季舒,掌管府库钱粮。

    同是博陵三崔,别看崔季舒年纪最小,作为最先投靠高澄的文士,他资历最深,按宗族辈分,哪怕崔暹比他大了一轮多,也得恭恭敬敬叫一声叔父。

    这也是如今博陵三崔以崔季舒官职与地位最高的原因,与他打拳厉害关系不大。

    六部之中,除兵部尚书封子绘,以及兼任户部的崔季舒,兼任吏部的崔暹外,工部尚书由辛术留任,刑部尚书由主修《太昌律》的封述担任,礼部尚书则由原礼部侍郎司马子瑞升任,他是司马子如的侄儿,以清平、正直着称于朝野。
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刑部尚书封述如今受命以《太昌律》为蓝本,结合这些年的颁行实践经验,主持修撰《齐律》。

    刑部具体事务转由广平郡王高孝琬的舅父宋钦道以刑部侍郎一职,代为处理。

    至于原尚书省右仆射杨愔,则调往中书省担任中书令,原中书令司马子如由于高澄卸去中书监一职,升任中书监,但明眼人都知道,司马子如如今五十九岁,在这一任上干不了多久,往后高澄要么裁撤中书监一职,由杨愔以中书令身份掌管,要么升杨愔为中书监。

    无论如何,中书省必然是在将来由杨愔掌管。

    另外原尚书省左仆射,咸阳郡王孙腾则是去职养病,也随之卸去了侍中的职位。

    高澄受禅时,孙腾已经病得很重了,是由其子孙凤珍掺扶着走上的受禅台。

    作为高欢在晋州时的长史,怀朔镇时的旧友,六十八岁的孙腾已经是高寿,高澄亲往孙府慰问,此前也让全元起诊治过,只是纵有回春妙手,也难治行将老病而死之人。

    随着孙腾去职,李元忠、封隆之相继病死,当年出巡地方安排的四名侍中,只剩了广阿郡王窦泰这位武将独掌门下省,于是才有了高澄将长乐郡王高乾召回中央之举,当然其中也有担心他久在幽州,深植势力的原因。

    高乾不疑有他,与新任幽州刺史交接后,便赶紧跑回了洛阳任职。

    毕竟高澄对他们高家那是真的没得说,抛开徐隆之这个硬蹭热度的,整个河北士族中,封王的只有高乾与其弟永昌郡王高敖曹,而四弟高季式如今虽然只是侯爵,但凭他与高澄的关系,将来得个王爵绰绰有余。

    未来兄弟四人,一门三王的显赫可以预见。

    除高乾、窦泰以外,得授侍中的还有尚书左右仆射崔季舒、崔暹,继续组成四人侍中,为将来离洛亲征南梁而提前预备好政令审核班底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高澄裁撤大将军幕府、相国幕府、都督中外诸军事幕府,一应幕僚或在洛阳担任朝官,或在州郡任职地方长官。

    唯一例外的是掌管战兵的中兵曹,与州郡兵的外兵曹,如今改组为中兵府与外兵府,挂靠在兵部,但兵部无权干涉,依旧由赵起、徐远、白建、唐邕这四名高欢旧僚负责。

    随着三大幕府相继被撤,大将军、相国、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三大官职也不再设立,怎么!你是要当大将军给大齐天子主政,还是当个相国让他喊相父,或者都督中外诸军事,为小高王把控军权?

    这三个位子,至少在高澄一朝,无论立下多少功勋,也不可能授人,谁要真坐了上去,无非两种情况,要么是高澄这个开国皇帝成了傀儡天子,要么就是小高王准备将对方捧杀,当然,只是相国、大将军一职,毕竟再怎么捧杀也不会交出军权。

    郑重祭告庙庭,高澄坐上天子车驾返回宫城,这一次篡国,他无需巡视地方巩固统治,一方面赏赐军队的一百零二万匹绢布可是实打实的发了下去,真金白银不掺假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对于各地民众来说,高澄主政十余年,卓有成效,统治深入人心,也与元善见名声臭有关。

    元善见被送去高氏老巢晋州安置,在那当他的平阳公,学****,治病救人,不收门诊费用,草药也只收成本价。

    曾经臭不可闻的名声,在当地有了好转,不过高澄并未因此生恨,毕竟这本就是他给元善见安排的道路,都已经离开天子之位了,就没必要再让他去演一个为害乡里的亡国之君,哪怕这样做对高澄自己更有好处。

    但好歹总要当个人吧,在对待元善见的问题上,总要干点拟人的事情,毕竟再怎么说,人家也是自己妹夫、大舅子再兼岳父,人家两个女儿还养在后宫,等着成年再去宠信咧。

    高澄最关心的妹妹高皇后,身份如今也成了平阳公夫人,虽然身份不如过往,但日子却比以前开心,再加两个公主的生母,以及儿子元怀仁,一家五口其乐融融,氛围至少比如今高澄一家要好多了。

    至于元善见其余未生育的妃嫔,全被高澄留在宫中,充了八十一御妻的空缺。

    得知如今平阳公夫人生活美满,高澄也由衷高兴,但该有的监视,可一点都没少,高澄不止派遣密探在平阳活动,还特意将高欢从子,自己远房堂兄高思宗任为晋州刺史,防的就是有人拿元善见做文章。

    高思宗与高澄共是高祖父高湖所传血脉,他生性宽厚仁和,作战勇勐,跟随高欢征战,屡立功勋,与高岳同是宗室之中少有能封王之人,受封上洛郡王,当然,高隆之除外。